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家三口”是几乎所有当代中国人关于家庭的基本印象,这都要归功于从上个世纪开始我国计划生育这项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在那个历史阶段确确实实地为我国社会解决了种种问题。

但进入21世纪后,经济的腾飞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从近几年政府相继开放“二胎”“三胎”能看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迎来了全新的改变,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成为了现阶段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

事实上,作为当今社会中流砥柱的年轻人已经从80后逐渐向90后转变,生活压力过大和种种原因导致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对结婚生子的欲望正在逐渐降低,而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曾经严格禁止超生到现如今鼓励多生,计划生育这项国家政策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面对当前我国人口结构越来越老龄化的现状,不禁有人怀疑当初限制人口增长是不是真的做对了?如果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今天的中国会发生什么变化?

计划生育前的中国社会

自古以来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多子”就意味着“多福”,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一个家族的繁荣与否往往和家族成员的数量多少成正比,在封建王朝的年代,家庭成员达到两位数是再常见不过的事。

甚至到了建国初期,也许是半个多世纪的战火摧残让民众更加注重后代的传承和家族的繁衍,一对夫妻有3个以上孩子的情况在整个社会司空见惯。

20世纪,我国人口在两百年的时间里增加了将近一倍之多,人口的激增对土地造成了相当大的负担,在人口到达一定数量之后,人民的吃饭问题将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诚然,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来相应的影响,但我国却反其道而行之,建国初期就提出了“人多力量大”的口号,鼓励家庭积极生育,而这样的政策背后也有着相应的原因。

说到底,鼓励生育的政策与当时的经济生产状况密不可分,毛主席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指出,中国的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成立之初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各项生产活动产生的效益远远不能支撑人民基本生活的需求,为了国家发展政府积极鼓励生育,“光荣妈妈”的称号传遍了大街小巷。

这其实是借鉴当时的“老大哥”苏联的模式,“光荣妈妈”指的是生育5个孩子以上的母亲,而生育达到10个以上则会授予“英雄妈妈”的荣誉称号。

诸如此类鼓励生育的政策与“多子多福”的中国传统观念十分贴合,民众们也乐于接受,尤其是在朝鲜战场我国投入了大量兵力,对国内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显著的影响。

再加上此时正是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阶段,整个社会对建设祖国充满了斗志和热血,多生一个孩子就意味着为国家多提供一个劳动力,在群众空前高涨的热情面前,鼓励生育的政策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响应。

据统计,1949年以后得8年时间里,中国人口出生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到了1957年人口总是已经超过了6亿人,平均下来每个家庭都有不少于6个孩子,这种情况现如今虽然已经见不到,但在爷爷奶奶那一代人中十分常见。

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在那个时代家庭人员众多是天大的好事,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人口就是最大的财富,在50年代那个“吃大锅饭”的时代下,人多的家庭就能分到更多的资源。

从事实上讲,人口的增长确实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家并没有被眼前的繁荣所迷惑,他们深入研究人口红利背后的隐患,发现其中还隐藏着巨大的漏洞,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被誉为“计划生育之父”的马寅初。

“计划生育之父”

马寅初是我国上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通过不断地调研观察,马寅初最先发现鼓励生育政策背后的隐患,立刻便决定上报中央。

根据马寅初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的人口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十分恐怖的速度,平均2%的自然增长率虽然看上去并不多,但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这样的数据增长速度可谓是极其迅速的。

当时我国把苏联看作是“老大哥”,不断派遣专家前去苏联取经,但不同的国情之下实施相同的政策必然会带来种种矛盾冲突。

在那个时代,受苏联影响,国内社会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是不存在人口过剩现象的,人们相信国家有能力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马寅初提出“人口节制”的想法后遭到了整个社会的广泛批评,甚至在往后的好几年内都不能够发表公开言论,但马寅初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是加大了研究力度,用事实说话。

经过三年的钻研,马寅初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如果按照现阶段每年2%的自然增长率继续发展,50年后的中国将变成拥有26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但中国90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承载如此巨大的负荷。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众多的农村人口,在那个时代城市和工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只是少数,一味地依靠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在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发表后的几年时间里并没有掀起什么水花,然而现实却越来越朝着他预测的方向发展,恐怕不出几年时间就会变成现实,尤其是在三年自然灾害发生后,人口带来的重大负荷越来越凸显严重。

但也正是这一次的重申观点,让马寅初陷入了更深的舆论漩涡,即便此时的马寅初已经是北大的校长,却依然遭到了学术界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无情批判,到了60年代甚至被限制人身自由。

在如此环境之下,马寅初选择索性待在家中钻研学术,继续研究相关理论,终于在十多年后马寅初提出的理论得到了印证,但代价却是血淋淋的现实。

70年代后期,在经历了那段特殊时期后,国家发展一度陷入低迷状态,此时的人口迅速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这个时候,人们想到了曾经提出“人口节制”的马寅初,此时的马寅初已经98岁高龄,早1972年做完手术后双腿瘫痪,身体情况一天不如一天,但在得知国家当前的困境后,毅然决然地选择站出来负责人口工作。

而马寅初之所以对计划生育如此执着,除了对国家一片赤诚之心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本人就是“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受害者。

马寅初出生在19世纪末,此时虽然清政府已经走到了灭亡的边缘,但整个中国社会依然处在封建礼教荼毒的时期,马寅初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大家族。

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刚刚20出头的马寅初就结了婚,第二年便和妻子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但在那个年代家中如果没有男孩传承香火就是最大的罪过,孙女的诞生不仅没让马寅初的父母满意,反而更加频繁地催促。

但或许是天意,马寅初和妻子接连几个孩子都是女儿,在父母的强行要求下,马寅初纳了一房小妾,后者年纪只有13岁,甚至还是马寅初大女儿的同学,如此荒唐可悲的事情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却是司空见惯。

在纳妾后没多久小妾就给马寅初生了个儿子,但此时的马寅初算上刚出生的儿子已经有了8个孩子,接受新思想教育的马寅初深感封建礼教的

危害,再加上后来对人口学的研究,更加坚定了马寅初心中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70年代初是计划生育工作正式实施的初期阶段,国家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响应,限制人口高速发展,终于在1980年取得了成果,从曾经平均每家6个孩子降低到了2.2个,到了两年后的1982年,计划生育正式被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

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90后是垮掉的一代”这种说法,但和“垮掉”比起来,“孤独”这个词可能用在90后身上更合适一些。

前有兄弟姐妹成群的80后,后有赶上二胎政策开放的00后,唯独90后生在了计划生育实行的阶段,几乎各个都是独生子女,那么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我们的生活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首先是人口,截止2020年,我国总人口数已经超过了14亿,而这还是在实行了计划生育对人口加以控制后的结果,据专家估计,如果没有计划生育,人口数量将会达到26亿之多。

也许很多人对26亿人口没有特别强的概念,但彼时全世界人口数却只有60多亿,如果没有计划生育的实施,超过全球1/3的人口将会全数集中在中国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

先不说土地承载力是否能够承受如此高的负荷,人口一旦到达了一定数量,资源分配就成了摆在眼前的第一大难题,而我们实际生活中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那就是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

印度拥有全亚洲最大的贫民窟,仅不到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生活着将近200万人,忍受着浑浊的空气质量和狭小的空间,小孩子没有教育条件,成年人生病了甚至都得不到医疗保障,就连平时的饮用水都是直接取自恒河。

如果我国当年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今天将会不得不面对资源分配两极分化的局面,首先就是教育资源的严重倾斜。

即便是到了90年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国内社会还是十分严重,如果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可想而知有多少家庭会为了一个男丁不停地生育,而后将能够提供的教育资源全部倾向男孩,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将会大大降低。

而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下,许多女孩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得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独立平等地立足于社会,“男人附属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计划生育在实际上促进了男女平等。

再有就是就业资源方面,在八九十年代,如果一个精英家庭中有5个以上的子女,基本上就能垄断某个阶层的资源和机会,代代相传,基层的普通人却难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其实计划生育带来的改变远不止这两点,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我们无论是养老还是就业都会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或许情况不会像印度那样严重,但也会是整个社会面临的负担。

存在即合理,生在这个时代的我们难以从完全客观公正的角度评价计划生育的出现到底是好是坏,但不可否认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的确确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拥有了更多机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而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必然会造成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下跌。

马克思曾说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鼓励生育的政策在建国初期的的确确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水平提升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无疑是利国利民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的经济水平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此时庞大的人口基数就变成了极有可能拉低人民生活水平的负担,合理且科学的对人口进行控制是势在必行。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做出的选择应该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合理控制人口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保证人口的合理增长,国家才能发展地更加迅速和稳健。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内容分享:
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
Top